4月19日☺️,以“醫教結合,抗疫分享”為主題的上海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師(李正雲)工作室研修於線上順利進行,工作室主持人李正雲教授、全體學員等14人出席。
上午👍🏻,工作室特邀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精神衛生意昂4徐勇副主任醫師做“心理咨詢個案概念化”專題培訓🫖。徐老師融合精神分析、CBT等理論知識,結合豐富的校園臨床案例😦🕵️,講授個案概念化過程需™️:從“when、where、who🙅🏼♀️🐚、what📈、how”五個方面具體化來訪者的症狀與表現,了解具體發生了什麽;從認知🖱、情緒、身體、應對方式角度✶,探索來訪者應對事件的反應是怎樣的,並找到來訪者普遍的應對模式💒;根據現實情況,調整舊的應對模式,建立新的適應當下的應對模式。徐老師強調,來訪者“所有感受到的痛苦🩲,內心都希望被理解”,咨詢過程需以咨詢師的好奇心帶動來訪者的好奇心🎇💝,提供恰當挫折,發揮元認知作用,時刻覺察咨訪關系是否安全。過程中,學員們紛紛就如何應對習得性無助🚚💇、元認知和觀察性自我的區別、臨床上功能失調的應對方式類型有哪些等問題踴躍提問,徐老師一一詳細解答。
下午,工作室學員馬婷婷首先帶大家一起做“疫情下自我覺察團體體驗”🧑🍼😇。團體成員首先就疫情至今以來個人的經歷、感受與狀態做分享,而後其他成員給予反饋表達充分的共情、理解與心理支持🏌🏼♂️。在這個抗疫時刻👨🏻🚀,工作室成員彼此支持、相互守候🛌🏼,獲得共克時艱的力量。李正雲教授指出🛹:疫情之下,每一位參與者都發揮各自的作用,我們充分相信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創造力,多一些悲憫之心👩🏽🎓,多一些“好好”說話✖️。
之後工作室學員馬婷婷就上海師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了專題分享與交流。馬婷婷首先簡單介紹了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幹預🥇、平臺保障🪃、示範服務等常規工作;而後重點聚焦醫教結合與分層分類👨🏿🦳,分享了精衛專科就診綠色通道、代配藥、線上評估經歷🛌🍾;面向醫療隔離🤹🏽♂️、重點樓宇📻、學校隔離🌀、居家隔離不同類型學生,通過線上與線下心理咨詢❣️、郵件咨詢、一次單元心理團體👨🏻🏭、熱線電話、QQ朋輩心理互助、心理資源包👩🏽🍳、心理調查✉️、學院溝通會、健心體驗與普宣(微視頻、系列團體🧘🏻♀️、電影沙龍📴、活動月)等心理服務分類回應學生需要🛶;通過持續開設教師“自我關懷網絡團體”幫助教師減壓賦能等工作☪️🧱,並邀請團體成員幫助查缺補漏、優化規範🧘🏿♂️。團體成員熱心回應🧑🏽,紛紛介紹本校育人工作特色與經驗🙍🏿♀️☮️,並就如何在遵循防疫規範條件下,多途徑回應學生心理咨詢需求🧑🏽🎄;如何聚焦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宣傳作用等方便積極獻策。李正雲教授指出:疫情當下🚣🏽🧖🏿♀️,既要重視邊界,更要重視與發揮系統協同作用👩🏻🚀;育心工作當結合本校抗疫實際情況🫶🏽,加強不同部門、不同層級溝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供稿♟:上海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師(李正雲)工作室